李绚
r马建威
r宋克均
r陈雅潇
r在西北内陆城市转型升级的探索中,兰州以“商业+”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,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答卷。从专家视角的发展路径解读,到企业层面的多元模式探索,再到市民真切的获得感,三种维度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消费活力持续释放的动态图景。这不仅是商业形态的迭代升级,更是一场关于将流动势能转化为持久“留量”、使商业空间跃升为城市生活枢纽的深刻变革。
r“商业+”多元融合破局 焕新兰州消费活力
r——访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李绚
r“今年以来,从兰州中心‘风起大汉’沉浸式演艺街区在假期形成的消费热潮,到七里河区推出的‘一票通享・活力七里河’票根经济促消费活动,兰州正通过‘商业+’的多元融合,实现全域消费提振,为破解西北内陆城市消费升级难题提供了实践路径。”近日,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李绚在接受采访时,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解读了兰州“商业+”跨界融合的发展路径,为这座丝路重镇激活消费活力提供了专业视角。
r在李绚看来,兰州发展“商业+”跨界融合,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其核心竞争力,正源于对深厚文化底蕴的“活态转化”。黄河文化、丝路文化、汉文化并非停留在史料中,而是转化为可感知、可体验的消费场景。她在采访中表示:“五一期间,兰州老街的‘河西走廊・金城古道’沉浸式演出,让游客在逛和吃的同时,身临其境地体验黄河文化、敦煌文化的多重魅力;兰州中心‘风起大汉’沉浸式演艺街区将汉代市井、边塞史诗、丝路繁华浓缩于方寸之间,让市民游客‘一秒入汉’,真正让文化成为商业引流的‘核心密码’。”
r李绚认为,近年来,我市制定了《关于支持全市“首店经济”发展的若干措施(试行)》等一系列支持政策,还通过举办兰州马拉松、明星演唱会等各类活动,为“商业+体育”“会展+消费”等跨界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。作为西北铁路、公路、航空枢纽,兰州成为众多游客西北旅游的第一站,区位辐射力也为“商业+”拓展了广阔市场空间。
r谈及未来发展方向,李绚重点推荐了“商业+体育”“商业+健康”“商业+文化”三大路径。近年来,“以赛聚人、以人促商”的逻辑已得到验证,未来可在商业体中引入健身俱乐部、运动体验店,打造“商业+体育”的综合场景。在“商业+健康”领域,可以打造健康主题商业体,引入中医理疗、健康体检机构,搭配健康餐饮,开辟新的消费蓝海。而“商业+文化”,则需持续深挖本土文化,将黄河、丝路元素融入产品研发与品牌设计,让文化成为商业的“增值剂”。
r“兰州的‘商业+’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,而是要通过融合,让文化有载体、产业有活力、消费有温度。”李绚坚信,随着各方合力的形成,“商业+”将成为兰州城市消费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引擎”,让这座黄河之畔的城市绽放出更强劲的经济活力。
r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构筑差异化发展优势
r——访兰州理工大学教授马建威
r“兰州需要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感、消费便利性和体验独特性三大要素,使商业空间真正成为提升城市品质、增强市民获得感的重要载体。”近日,兰州理工大学教授马建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围绕兰州“商业+”发展的历程、特征、挑战与对策,展开了深入解读。作为长期关注西北城市经济发展的学者,他的分析既扎根兰州本土实践,也为同类城市探索商业转型提供了专业视角。
r谈及兰州商业的“蝶变”,马建威首先回顾了其发展瓶颈:“兰州曾经过于依赖传统零售业态,商业布局分散且同质化严重。受地形限制,交通拥堵问题一度制约了商业资源的有效流动。而如今,随着地铁1号线的贯通,交通瓶颈得到突破,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商业廊道,有效提升了商业可达性和资源配置效率。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客流量增长,更反映在消费结构的升级上——从单一购物需求向体验式、沉浸式消费转变。”
r在马建威看来,当前兰州“商业+”发展已呈现出三大鲜明趋势。“一是文化赋能商业成为核心竞争力,通过深度挖掘本土文化,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消费场景;二是数字化驱动业态创新,部分商业体开始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行为,实现精准招商和业态调整;三是消费空间功能多元化,商业场所正在从单纯的购物空间向融合文化、休闲、社交功能的城市客厅转型。”
r针对当前业态同质化、文化挖掘深度不足,以及基础设施衔接不够顺畅的问题,马建威提出了五项具体建议。第一,深化文化赋能,建议建立“兰州特色商业认证体系”,鼓励商家深度融合本地文化元素,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消费产品和体验项目。第二,完善交通接驳,优化地铁与商业体的连接通道,增设智能导览系统,提升消费便利性。第三,推动数据共享,实现客流分析和业态调整的精准化。第四,培育特色IP,重点支持本土老字号和非遗项目创新发展,避免盲目引进全国连锁品牌。第五,加强区域协同,与周边城市共建消费圈,提升兰州作为西北消费中心的辐射能力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r聚“流量”谋“留量” 打造城市消费新标杆
r——访兰州东方友谊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克均
r9月的兰州,暑气渐消,位于七里河区西站商圈核心处的兰州中心依旧客流涌动。这份活力的背后,离不开兰州东方友谊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克均及其团队对“商业赋能城市”的深度探索。
r“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一个商场,而是能串联起市民生活、游客体验与城市发展的消费枢纽。”宋克均在接受采访时说道。自2019年开业以来,兰州中心已从最初的“城市时尚生活中心”定位,成长为辐射甘青宁地区的商业地标,累计沉淀150万会员,其中25至40岁的主力客群占比超六成,消费力强劲。在宋克均看来,这份成绩的核心,在于始终围绕“人”的需求,不断探索“商业+”的多元融合路径。
r谈及“商业+文旅”的融合,宋克均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兰州中心的特色IP——“风起大汉”沉浸式演艺街区,游客可通过角色扮演、剧情任务深度感受甘肃历史。更具创新性的是兰州中心正在探索的“商业+医疗”的合作模式。省妇幼保健院与兰州中心仅隔一条北街,双方计划打通地下通道,实现停车场共享,错峰使用既能缓解医院停车难题,也能为商场带来早间客流。宋克均表示:“这是双赢的事,也是商业服务城市功能的体现。”
r面对兰州旅游“留客难”的问题,宋克均还提出了“文化康养一日游”的构想。他详细描绘着这条线路:上午逛博物馆了解历史,中午在兰州中心吃特色美食、体验“风起大汉”,下午去龙王池看《四库全书》,傍晚泡特色温泉放松。这样游客能在兰州停留一整天,既带动了多个景点的收入,也能让游客真正感受兰州的文化与魅力。
r在商业运营上,宋克均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。兰州中心目前汇聚700余个品牌,其中甘青宁首店、甘肃首店达230余家,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、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。如今,兰州中心已成为兰州商业的“流量担当”。宋克均表示:“我们做到了‘全业态’,消费者在这里能逛、能吃、能玩、能买,停留时间长了,自然会产生消费。”未来五年,兰州中心将进入高品质发展阶段,一方面继续加大首店经济引进力度;另一方面将优化营销模式,加强与地铁、公交等交通枢纽的联动,同时深化精细化管理,提升消费者体验。
r“商业+”融合发展让生活少了奔波 多了惬意
r——访兰州市民陈雅潇
r“以前约朋友吃饭、逛街、看电影得跑好几个地方,半天时间全耗在通勤上,现在去一个商圈就能轻松搞定所有需求,这就是‘商业+’融合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改变。”近日,土生土长的兰州市民陈雅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分享了她对兰州商业业态融合的切身感受,言语间满是对便捷生活的认可。
r陈雅潇回忆,过去兰州商业业态相对分散,休闲消费常常需分段式安排。“想和朋友聚聚,得先找餐厅,吃完再查附近的商场,要是想看电影,还得确认影院位置,路上来回折腾,原本放松的计划反而变得累人。”而如今,随着兰州商业多业态融合的推进,这样的烦恼已成为过去。
r“周末去兰州中心,先和朋友在商场里挑件新衣服,再去吃顿火锅,最后下楼看场最新的IMAX电影,不用转场,整个过程顺顺当当,原本碎片化的时间,变成了完整又轻松的休闲时光。”陈雅潇补充道,让她流连忘返的还有兰州中心“风起大汉”沉浸式演艺街区。走进街区,仿佛穿越回大汉时期,能看到精彩绝伦的戏剧、歌舞表演,还能参与各种沉浸式体验活动。玩累了,街区里还有各种特色美食,从传统的西北小吃到精致的江南点心,应有尽有,消费氛围特别浓厚。
r陈雅潇对商圈“餐饮+亲子游乐”的融合模式更是赞不绝口。“以前带孩子出门,要么顾着吃饭忽略孩子,要么盯着孩子没法好好用餐,总是顾此失彼。现在餐厅旁就有亲子游乐区,孩子能开心玩耍,我们也能安心吃饭,十分贴心。”陈雅潇坦言,兰州的“商业+”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,而是把生活所需的“吃、购、娱、办”串联在一起,减少了不必要的奔波,让休闲更高效、生活更惬意。
r兰州日报记者 郑丽君 陶奕冰 文/图
融胜配资-最大配资官网-配资门户平台-配资公司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